朱启臻:只要乡村在,传统文化就得以传承
发布日期:2019-12-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人发学院 字号:[ ]

农民日报北京新闻              2019-12-17 17:29:03

(编者注:本文根据朱启臻教授2019年12月1日在“安徽绩溪县荆州乡农村社会调查”课题组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整理。原发言没有标题,为便于阅读,经同意,作了标题处理。)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见解和意见,我们会认真的总结归纳提炼,指导好我们后续的调研工作。非常感谢地方的领导,乡长和村书记。还有荆州乡的几位老乡们,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感情。对绩溪荆州的调研可以说从一开始充满着情感的互动,无论是发起人,还是参与者,大家因为有这份乡土情怀,才愿意做这个事情。所以在调研过程中大家都始终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这两天的点评专家也同样给我这样的感受,由于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充满着对未来乡村的责任,每个人的发言都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借这个机会,我想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当前,全党都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初心,但是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把开始的初心给忘了,这样的现象很多。那么,我们这项工作的初心是什么呢?我们是想把荆州乡的方方面面家底摸清楚。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我们做的这些调查其实都是基本情况或者说是当地资源的调查。比如说要调查社会资源。汇报时重点汇报了荆州乡的人口数量、结构、流动,还应该包括返乡意愿的调查。我们不光静态的来看人口还剩了多少,走了多少,还要研究一下,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有可能回来创业,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回来了,我们就知道乡村过多少年就消亡了。如果会回来,什么情况下回来?什么人回来?在人口的这种动态的研究里,我们这一块的内容还需要加强。除了人口,还要调查社会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的现状和发展,要调查社会资源,比如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等,包括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这些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源。还有自然资源的调查,课题组重点汇报了荆州的山核桃,他们还对该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一些有开发前景和有望产业化的替代资源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保护当地生态,寻找更好的替代产业。下面,我重点讲讲文化资源的调查问题。

① 研究乡村一定要研究乡村文化

文化资源是这次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无论是乡村的产业兴旺,还是生态宜居,或治理有效都离不开文化基础。乡村文化既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的有效抓手。徽文化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成果丰厚,我们要做的,是整理徽文化的内容,按照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提炼徽文化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的内容和理念,找出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我们在荆州乡要做的工作重点,是要调查研究荆州乡依然活态保存着的乡土文化,是在传统徽文化大背景下荆州乡的特色文化。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就是讲文化的地域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和整理的乡村文化。

首先是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内容非常的丰富,从地方的品种到耕作制度,从栽培措施到乡土知识,从传统农具到农业信仰,诸如此类,都属于农业文化。我国的很多农业文化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如青田的稻鱼共生、哈尼梯田等等。我们把荆州乡特色的农业文化传统整理出来。

其次,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主要指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式。在住的方面,说起徽文化,就想起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民居,但是在荆州乡已经很难再见到这样的房子了。陈忠平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认为可以成为名言,叫“滞后也是生产力”。我理解,有的时候由于发展滞后,保留了很多老的东西,这些老东西到了今天反而成为最珍贵的资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荆州乡不落后,房子很早就被改造了。还有一些老房子,保留这些老房子固然是重要的,但研究老房子如何充当文化载体更重要。要记得住乡愁,就要从住宅建设和村落形态方面下功夫,就像吕健魁处长所讲的,老房子如何保护,新房子如何建设,已经建好的房子如何改造,以形成文化特色村落。老百姓传承下来的习俗,像节日时令、庆典礼仪、红白喜事等等,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教化的有效途径,同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说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乡村文化资源,还包括传统美德、地方文艺等内容,还要注意研究乡村手艺和地方美食,高老师展示的一些荆州乡的手工艺和美食的制作,都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贤文化。我们参观传统村落,能传世的民居,大都是乡贤返乡留下的。传统社会,在朝廷做官的,退休后要告老还乡;外边经商的,也讲衣锦还乡。他们回到自己家乡,不仅建造出漂亮的房子,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示范给村民,传播新的理念,帮助乡邻发展生产,成为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对振兴乡村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②“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缘于乡村没有遭到破坏”

当然,我们现在的城乡关系变了,变得只能单向流动,过去限制乡村人进城,形成了固化的二元城乡体制。改革开放逐渐打破了这个体制,农民可以向城市流动了,但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促进农民进城,却限制城市人下乡。我们看到一系列单向流动的措施,如撤并乡村学校,声称“小手拉大手,促进城镇化”;户口不在乡村了,不能回老家修房子,等房子倒塌了,收回集体;城市人没有耕地的承包权,城市人下乡创业就遇到了障碍,或者只能发展不可持续的农业。更为严重的是整村拆农民的房子,说乡村空壳化了,要集中居住。列举出很多集中上楼的好处,唯独不提国家的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计,似乎只要集中居住就不要农业了,就不顾农民生计了。更谈不上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有些人就是看不到、也不理解这一重要判断,乡村消灭了,中国传统文化毛将焉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乡村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关系。强调乡村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劝告人们千万不要只看到乡村的建设用地指标,看不到文化宝库。

有人说乡村空壳了,所以要拆,这确实是一个伪命题。解放初,我们乡村有四万万农民,那个时候,没有人说乡村衰败,今天还有六万万同胞居住在乡村,却一味地说乡村空壳化了。如果说,有些人进城了,乡村人在减少。这对乡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乡村走的人越多,给留在乡村的人创造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所以,城镇化过程和乡村振兴是彼此促进的,只有城镇化,乡村振兴才能有希望。假如某村原来300户,现在剩下了100户了,不是很好吗?最后剩下50户,占有了原来全村的资源,形成50个特色家庭农场,农民就富裕了,乡村也就振兴了。如果因为人数减少了,就把它拆掉,就只能加速乡村的消灭。没有了乡村,就没有了产业兴旺,农业就会受到极大削弱,庭院经济就会消亡,大部分手工艺就会失去载体,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就会被无情中断。

③“现在消灭文化的节奏令人心惊肉跳”

让我们感到很焦急的一个东西,就是很多人不知道乡村的文化意义,或许他很清楚,但是为了钱还在做消灭文化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十分清楚地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在什么地方保存着?就存在于村落的形态和农民的生活当中!人们总说,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源源流长,没有中断。为什么没有中断?有些人演讲说,我们有岳飞、有文天祥,有很多英雄。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我们的村落没有被破坏有关系。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自己的运动,都没有消灭村落。村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传承下来了。

现在的有些地方的节奏,是消灭传统文化的节奏,把农村连根拔起,也就是把传统文化的载体连根拔起,所以,大规模拆村运动让人感觉心惊肉跳。因此,我们要认真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讲乡村价值的。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要看得见、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还说,少拆房,慎填湖,不砍树,尽可能让农民在原有村庄形态的基础上改善生活。我参观过多个总书记视察过的村庄和与农民坐谈过的农家院落。在赤峰的马鞍山村,总书记与农民座谈的农家院,不仅种菜和果树,还养鸡、养猪。在云南大理,总书记在古生村农家院与农民座谈,说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我们要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是庭院比洋房好,为什么庭院可以记得住乡愁。有些人眼里只有钱,把农家院落界定为纯粹的建设用地,总想着拆了老百姓的院子去卖钱,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行为。农家院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建设用地,对农民来说它同时是重要的生产空间。只要少许了解乡村的人,都知道庭院经济对农民的重要性。庭院经济是在农家院里种菜、栽培果树,养鸡养猪,发展手工业,传承乡村手艺。这些,随着乡村被拆,也就自然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④“乡村旅游到底怎么发展”

旅游资源的调查,是一个综合的调查,前面很多内容都是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依据的。乡村旅游,当今嫣然成了乡村规划的标配,甭管什么地儿都要发展乡村旅游。荆州乡能不能发展旅游,如果能发展的话,到底发展什么?

其实,乡村振兴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做到了极致,都会吸引人来参观、学习、体验或休闲。比如,你把垃圾分类做到全国最好,创造了让人心旷神怡的整洁环境,来这儿参观的人、休闲的人,就会多起来。你的生态搞得好,不仅大生态环境,小生态环境也有特色,庭院绿化美化有特色,这个村就有吸引力;再比如文化建设,村里优秀的家风、家训发扬的好,乡风文明突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会有人愿意来分享这份温馨和幸福。此外,地方美食、手工艺、百姓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和休闲的内容。把一个东西搞好了,老百姓生活幸福了,别人就愿意来分享这份幸福。这就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的调研成果是要给地方政府,给乡里的建设者,或者给老百姓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有理论依据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最后形成的报告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来归纳,比如产业兴旺,我们就会把各个调研专题相关产业的内容归纳起来,不仅有山核桃,有林下经济,还有手工业、美食、民俗和旅游等,还研发现新的业态。我们把这些归纳起来,发现荆州乡的地方特色产业,因为没有特色发展,不可能农民致富。

当然,什么叫特色,包括融合产业,目前的理论和实践领域理解得十分混乱。有些特色产业,实际上不是任何特色,一些融合产业示范区,跟融合半毛关系都没有。简单的说,特色就是这个地方可以干,其他地方干不了的,或者说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就是特色。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特色,要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没有特色,那是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当你认真研究的时候,你就发现每个地方都具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特殊性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找出来,放大其价值就可以形成特色产业。

⑤“要培养和引导美好生活价值观”

我们没有专门把乡村治理作为调研内容,但是所有的调查都涉及到乡村治理的内容,无论是人口、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研究都要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依据。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如何现代化,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如何在乡村落地,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要从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融合着手。具体研究荆州乡自治资源和德治资源,哪些资源还保留着,把这些好的东西传承和发扬光大,哪些要素历史上有过,现在可以恢复的就努力恢复。我考察过一些典型,就通过优秀家风家训的整理和发扬光大,实现了整个县域的有效治理,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关于生活富裕问题,不仅是物质的充足,还包含精神的充实。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感受。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因此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开荒种地,增加了收入,有些人感到幸福感增强了,有人则相反,认为保持青山绿水才更幸福的。价值观是需要引导的,如何摒弃消费主义的玩命挣钱的价值观,树立低碳的可持续的、和谐共享的价值观,是每个专题在搜集资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才能让老百姓更幸福。可能不是更有钱,一心赚钱的价值观与资本结合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为了钱而背井离乡等等,实践证明带来的是更多的辛酸,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幸福感。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需要从传统乡村生产生活中寻找智慧,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生产的态度以及财富概念,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一些优秀的文化整理出来,同时,把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来。为把荆州乡建设成美丽幸福的乡村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辛苦努力,我们争取下次研讨会有更多成果展现出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